某县推动改革创新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交流材料
2024-12-10
41.03KB
4 页
侵权投诉
某县推动改革创新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交流材
料
近年来,xx 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经
济社会呈现高速增长、高效运行、高开高走的良好态势。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六个创
新”:一、创新思路视角,科学谋划发展视角决定视野,思路决定出路。坚持从创新发展理念
入手,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发展,用全新的思维谋划发展,用全新的共识推动发展。
(一)转换视角看优势。单从全省和全市看,xx 县是边缘小县、弱县,基础差、底子薄。
但从新的发展时空看,xx 县既有区域政策叠加的区位优势,又有深度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还
有勇于改革创新、民营经济发达、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好、潜力大的发展基础。为此,xx 县坚持
跳出县域看区域,融入区域谋县域,通过进一步转换视角,推动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破除经
济基础差难办事、地处腹地难作为的旧观念,牢固树立大区域发展新理念,在转换中寻求优
势,在融入中放大优势,在创新中发掘优势,努力与区域经济一体发展、同频共振。
(二)创新思路谋发展。在新起点上,坚持高端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协调发
展,着力建设特色产业体系,打造特色发展载体,创建特色推进机制,走科学发展、特色发展
之路。实践中,注重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
被实践证明是科学正确、行之有效的好思路、好措施、好制度。二是处理好承接与培育的关
系。既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快速提升的重要渠道,提升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实现
产业结构稳步调整,又积极做好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不断
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赢得发展主动权。三是处理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既全面推
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各项工作,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进一步突破工
业,统筹兼顾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城乡建设、“三农”等重点工作,努力在全面发展中实现
重点突破。
二、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xx 县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不断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
置,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
项,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二是推进“互联
网+政务服务”,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提升政务服
务的智能化、便利化水平。三是加强政务公开,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增
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二)创新投融资体制。为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问题,xx 县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
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产业发展基金,
支持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的发展。二是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
域,通过 PPP 模式、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三是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加强与
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企业和项目的融资需求。
(三)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xx 县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通过
多种途径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来 xx 县创新创业。二是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技能
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提升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三、创新产业发展,提升经济质量
(一)优化产业结构。xx 县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
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提
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
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商贸物
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率。
(二)强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xx 县把科技创新放在经济社会发
展的核心位置,通过多种举措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一是加大科技投入,设立科技创新专项
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依托产业园区和龙头企
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业服务。
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关键核
心技术攻关。
(三)推动绿色发展。xx 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实现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环保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治理
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二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能源,减少
声明:本站所有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内容均由用户自行发布或自行提供,可能存在所发布的信息并未获得所有人授权、或信息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本网站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渠道,虽严格审核把关,但无法完全排除差错或疏漏,因此,本网站不对其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