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培训心得体会:以课程建设促学校发展
2024-12-12
22.51KB
6 页
侵权投诉
校长培训心得体会:以课程建设促学校发展
学校课程由三部分组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校本课程)。所
谓课程,广义地说,学校的所有活动以及学生所经历的一切事件(包括一次文
艺汇演、一次体育盛会、一次读书活动等)都可以称得上是课程。但这仅仅是
泛化的课程,一件发生的事情、一个学习项目以及一次学生活动必须经过课程
化处理并具备了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案、课程组织管理和课程
评价等这些基本要素后才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课程是教育的核心,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提供丰富多彩并能满足学校发展的课程是提高学生素质,
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与培养特色的核心任务。
课程开发与组织实施是评价一所学校的主要指标,有人说评价一所学校好
不好,主要看两个主要指标:一是严谨有序的课堂教学,二是丰富多样的活动
课程。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主人公的女儿初中毕业选择高中校时,有几
所学校可供她选择,但她最终选择了一所并不被所有人“看好”的学校,之所
以她作出这样的选择就是因为这所学校有其他学校没有的丰富多样化的课程设
置和社团活动,三年后的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早在十年前,上海格
致中学所有的学生都参与社团活动,尽管学校占地面积只二十亩左右,但几十
门校本课程、五十多个社团组织使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每周的“学生
作品展”也吸引了很多师生。上周的培训中,几乎全部专家校长都提到了本校
的课程建设,他们的课程设置和学生活动丰富多彩,航天课、机器人课、烹饪
课、书法课、乐高课、工程师课等等都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随后我们还有幸
参观了一些发展特别好的学校,一种共同的感觉是丰富的课程和学生社团支撑
了学校的教学成绩。可以这么说:这些学校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学校的实
力。遗憾的是很多学校在课程建设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首先,课程建设突出表现在功利化趋势严重。不少学校为了满足校本课程
“量”的要求,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不顾学校实际和地理环境,漫无目
的地“开发”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只求“量”的积累而对“课程的质”不
够关注。课程开发后,选修的学生寥寥无几,导致校本课程只停留在“纸质”
上。
其次是课程的适切性不够。开设什么样的校本课程,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
况(包括学校生源结构、学校地理位置、学校师资配备、政府支持力度),其
课程目标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切。可是,在具体课程建设过程中,不少学
校对此却考虑很少,对课程服务对象的设定也比较模糊,更有甚者,对课程性
质(这些课程是必修还是选修等)以及课程课时比例还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匆
匆上马,最终导致课程流产,只留下一堆无人问津的文本资料。
其三是课程的适应性不够。有的学校只满足于一味增加学校课程数量,满
足于开发多少本校本课程,而对学生实际承受能力考虑不足,最终导致学生课
业负担的增加。
关于学校课程建设,我有几点思考:
首先,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是育人的载体、依据,是组成学校要
素中的核心要素。在学校里,课程连接着两头,一头是学校,一头是学生,针
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主要是通过课程实现的,学生在学校的所有活动几乎都和课
程相关。一所卓越的学校必然拥有卓越的课程,课程的竞争力决定学校的竞争
力,课程的影响力决定学校的影响力。有人曾比较过中国和西方学校简介发现,
在中国学校的简介中,办学历史、办学质量、办学荣誉以及知名校友等这些都
声明:本站所有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内容均由用户自行发布或自行提供,可能存在所发布的信息并未获得所有人授权、或信息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本网站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渠道,虽严格审核把关,但无法完全排除差错或疏漏,因此,本网站不对其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