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既是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效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为解决村庄规模小、空心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X镇积极探索推行“跨村联建”党建方式,通过发挥X村示范带动作用,联合X村、X村等X个地域相邻、资源相似、村情相仿的行政村共同组建联村党委,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通过党建引领,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产业协作,推进民生共建,推动治理融合,引领片区共同发展,以基层治理科学化、高效化助推乡村振兴阔步向前。通过实施“跨村联建”,联建村进一步激发了基层组织活力、拓宽了强村富民路径、凝聚了村庄发展力量、焕发了乡村治理气象、提升了村民幸福水平,做好了融合共富的文章。
X联村党委成立于X年X月,覆盖X、X等X个村,共服务村民X人,党员X人。202x年度,三个联建村集体收入均不超过20万元。在X个村自发形成磋商联系机制的基础上,镇党委主动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成立X联村党委,推动形成基层党组织共建共强、优势资源集中配置、产业发展共谋共促、民生福祉联办联享,行政区域融合共治的新格局。
一、背景缘由
(一)集体经济资源限制了产业规模进一步拓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加快向城市流动聚集的新形势下,农村工作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突破提升的瓶颈。X联村党委各联建村面积较小、人口较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各项要素分散不均、缺乏整合,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简单发包、闲置资产租赁等粗放方式,发展模式还处于低水平、低层次,增大了启动项目、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难度,也成了限制产业规模扩大、实现接续发展的瓶颈。集体经济的薄弱也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民生福祉落实不到位、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等一系列问题。以上表现说明,农村发展亟需打破村庄壁垒,通过组织融合、资源整合、发展联合,推动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形成发展和治理合力。
(二)村班子带头人优势需要进一步整合。 ……略…… 设项目。二是拓展延伸产业链条。联村党委选定菌类种植这一主导产业后,建成菌类种植大棚20个,围绕降成本增效益这一目标不断延展产业链,在产品上游上线菌棒生产车间,原料使用的就是玉米脱粒剩下的玉米芯;在产品下游上线生物颗粒生产线,将废弃菌棒变废为宝,经过加工制成可燃生物颗粒,逐步形成一套产业发展链条,进一步增加联建村集体经济收入。依托X较为成熟的产业项目,202x年联村党委整合各级资源,吸纳帮扶资金,投资100余万元建设联村共富项目,建设液体、固体食用菌菌种生产线、无害化接种车间、食用菌烘干及包装生产线,不断提升种植规模。三是探索拓展销售渠道。产业建立起来,产品销售是关键。联村党委聚焦资源要素,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参加上级各部门组织的丰收节、展销会等大型展洽会,积极推介销售林下松茸、菌菇等产品。联村党委也广泛发动在外能人、乡贤和所有可以利用的关系,积极主动对接商超、市场、学校、企业食堂等地,拓展销售渠道。同时,在产品包装设计、线上推介营销方面深下功夫,借助中国新闻网等主流权威平台,增加曝光力度,把好的产品宣传推介出去,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资源融合,扩展联建平台。202x年,按照全县统一部署,联村党委实施产业项目规划联绘,编制联村党委产业发展规划,梳理各联建村在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人才、土地、项目、资金等不同优势,建立联村党委“三资台账”,逐步搭建起技术、人力、资源三大平台支撑。一是整合农业专家和技术骨干组建农业技术服务平台,为联建村提供菌类种植技术指导,例如指导X村利用村内林地发展林下松茸种植,引入松茸烘干技术,推出干松茸系列产品,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二是盘点联建村闲置劳动力,搭建起人才用工服务平台,村企合作建立支部领办劳务合作社,依托联村共富项目建设为各联建村40余户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三是深挖资产资源,搭建资源共享交流平台。联村党委依托菌菇种植产业平台和优质菌种资源,积极争取上级农业农村部门支持,推进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申报认证要求和程序,全力推动林下松茸申报绿色食品,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四)治理融合,扩展共治格局。由于三个联建村边界不够清晰,原来各村单打独斗推动村庄治理容易产生边角缝隙。为解决这一问题,联村党委主要依托“X”进行拓展和延伸。一是统一划分网格。联村党委在各联建村原有网格基础上,合理优化网格治理构架,将联建村边界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共划分13个网格,网格长由联建村党组织书记、“两委”成员担任,建立联建村网格长、副网格长月例会制度,定期开展志愿服务“网格比武”活动,推动治理能力有效提升。二是统一积分标准。联村党委成立后,把联建村群众信用积分标准严格按照《农村居民信用信息指标目录(试行)》进行统一积分,各联建村群众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了一样的加分标准,避免了相同的项目因为不同的加分标准产生不同的积分,影响信用等级评定。三是统一奖励体系。联村党委片区内统一积分奖励体系,实行积分互认、通奖通兑,联村项目的石磨面粉、菌菇等合作社产品均纳入积分兑换的范畴。每个联建村从本村“X”奖励支出中划出一定比例,建立联村治理奖励资金池,联合开展评先树优活动,一月一评比、一季一奖励,让大家比着干、互相评,大大激发了各村比学赶超的热情,提升联片区域落实质效。四是统一志愿服务。联村党委注重引导群众“全过程”参与跨村联建工作,发挥联建村区域内致富能手、青年人才、退伍军人等力量,整合联建村志愿服务力量,组建“联合志愿服务队”,创立“红色星期六”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党员跨村开展卫生清理、义务巡逻、政策宣讲等志愿服务,联动解决联村区域内共有难题,逐步打破群众“本庄人干本庄事”的固有思想。
(五)民生融合,扩展为民服务。联村党委服务面积小,服务人口少,因此在服务民生方面提倡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冗余浪费。一是设施共建。联村党委整合片区部分闲置场所,建设老年食堂、文化大院、健身广场,方便群众休闲娱乐养老;对片区内仅有的一家村级卫生室进行修缮,提升基层医疗条件,方便群众就医。二是成果共享。联建村文化书屋、健身器材对片区各村群众共同开放。
三、成效和意义
(一)基层组织新活力进一步激发。“跨村联建”模式有效打破村域限制,以“联村党委+党支部”的党建模式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建统领作用,推动联建村强强联合、以强带弱、抱团发展。通过组织联建,“联村党委”党员教育管理更加规范,“三会一课”等党内基本制度落实更加有力,避免了各村党组织因为“人情面子”不敢管、不想管的现象,有效解决了农村党员管理失之于松、失之于宽的问题,增强了党员的纪律观念、党性意识,党员作风明显转变,党员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党员大会的到会率由之前的不足60%提高到现如今的90%以上。通过推行“一网三联”、民主测评、党员量化积分等活动,让有作为、愿干事的党员政治上有待遇、社会上受尊重,进一步提高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了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党员联系群众更加密切、党群关系更加和谐,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集聚了正能量。从本次“大走访”活动的走访情况来看,“联村党委”的党员在群众中的口碑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强村富民新路径进一步拓宽。一是谋篇布局领方向。“跨村联建”模式变“一条腿走路”为“多轮驱动”,有效引导各联建村整合盘活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根据联建村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由联村党委科学把握各村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合理制定产业规划、布局产业项目、谋划共建项目,引导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聚集,推动强村富民的好项目在联建村落地,形成共富产业集群,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惠、共赢发展。目前,联村党委已经形成了集粮食种植、菌棒生产、菌菇种植、林下松茸种植、可燃生物质颗粒加工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联村党委的菌棒制作所需要的原料玉米芯,均就地取材从周边联建村采购,既降低自身生产成本,又增加了粮食生产附加值,为联建村带来了额外收益。二是招引项目助共富。联村党委整合各级资源,吸纳帮扶资金,投资100余万元建设液体、固体食用菌菌种生产线、无害化接种车间、食用菌烘干及包装生产线等联村共富项目,不断提升种植规模,带动了各联建村合作联营享受分红。三是劳务合作促就业。随着农村土地大面积流转、村集体产业发展良好,出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需求激增和用工需求激增的现象。联村党委抓住这一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精准把脉,对症下药,成立了劳务公司,畅通富裕劳动力与用工方之间的信息渠道,不断拓宽零工招用渠道,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40余人,解决困难群众就业10人,让更多群众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