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营商环境工作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营商环境提升工作推进会,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总结成绩、分析形势,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聚焦企业所需、群众所盼、政府所能,持续推动全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切实以营商环境“大提升”推动经济发展“大迈步”。
过去一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聚焦企业群众反映突出问题,多措并举补短板、抓整改、促提升,在政策环境打造、社会环境营造、服务环境塑造等方面久久为功、绵绵发力,营商环境总体呈现向好向优的趋势。但是,根据营商办掌握到的信息,半年度省评结果十分不理想。营商环境表面上看是评分、是排名的差距,根子上还是干部作风、能力的差距,当前全市存在“五大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信心、经济的发展、形象的树立,需要我们加以解决。
一是思想狭隘的问题。我们一些部门习惯从部门利益出发看待问题,没有站在全市发展大局来推动工作,对企业的落户,看似层层把关、实则层层设卡,甚至还觉得这是为领导考虑,是政绩,其实是推卸 ……略…… 真正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1.优化营商环境是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政治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从本质上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抓牢抓实,为企业提供创新活动的内在激励和制度保障。2.优化营商环境是赢得区域竞争的发展工程。区域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营商环境的比拼。区位条件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外在因素,不是决定因素;资源禀赋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先天条件,不是先决条件;发展基础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基本优势,但不是绝对优势,只要环境好、服务优、作风实,没有资源可以聚集资源,没有项目可以聚集项目,没有优势可以创造优势。营商环境成为了企业落户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区域竞争比拼的核心点和制高点,不断提升各地客商的好感度和吸引力。3.优化营商环境是锻造干部作风的基础工程。营商环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更是干部作风的“显示器”。营商环境好的地方,干部作风必然务实;营商环境差的地方,干部作风必然漂浮。要通过抓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大力整治部门这种官僚主义的“衙门作风”,着力解决好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带动干部作风根本性转变。
二、要全面精准发力,持续提升营商环境的认可度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制度安排。我们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治理,既着力解决短板弱项、疏通堵点难点,又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夯实制度基础,确保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要提升办事效率。坚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主抓手,加快推进“四减一优”,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创新审批方式,压缩审批环节,对上级下放的各类审批事项,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坚决下放,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要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开设“绿色通道”,全面实行并联审批、现场联审,实现“拿地即开工、开工即加速”。二要全面梳理政策。政策底数不摸清,涉及到本地本部门的政策有哪些都不知道,政策兑现就无从谈起。近年来,中央、省市出台了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9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又出台了《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x年版)》。我们要对相关政策措施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更新,一周内报市行政审批局汇总建库,确保让每一条政策都能充分发挥作用。三要迅速适应市场准则。近期,国务院为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出台了《公平竞争审查条例》(8月1日已施行),对限制或者变相限制市场准入和退出、限制商品要素_流动等方面作出审查规定,这是向“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建设迈出了关键且实在的一步,意味着今后出台奖励补贴政策将是普惠性,而不是“选择性”“歧视性”“短期性”“地方保护性”,这将更有利于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各市场主体要放眼全国,适应市场,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四要提高企业经营的安全保障。坚持以提高投资安全感为导向,依法平等保护好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秩序、营商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水平,坚决清理不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障碍,加大对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查处惩戒力度。
三、开展入企帮扶,切实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攻坚战
企业是我市实力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竞争的主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企业家是和平时代的民族英雄。我们要不断细化“帮办证照、帮建厂房、帮融资、帮招工、帮拓展市场”举措,持续强化企业帮扶质效。一要摸清问题。只有把企业情况搞清楚,明白企业“困”在哪、“难”在哪,才能为企业精准“号脉”、因症施策。当前我们入企帮扶细则已经出台,各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