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要靠教育。市委“新春第一会”着眼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军,就建强“三支队伍”作出了部署,并聚焦“培养人”,提出了“加快建设高质量自主培养体系”的要求。我们要深刻把握教育之于人才强市、之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快建设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和现代化先行市建设。下面,围绕中心组研讨交流主题,我谈几点体会。
一、推进基础教育提质,夯实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创新型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XX基础教育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目前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验收的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区域之间教育水平差距明显,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理念还未真正确立,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好奇探索精神往往湮灭于过多过重的作业考试负担之中。为此,一方面要 ……略…… 实践。当前,过于强调机械记忆的应试教育难以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创造力丧失。我们要改革考试评价办法,以中考、高考市级统一命题为契机,加快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并以此引导学校更加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减少重复学习、无效学习。要积极倡导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改变“成才优于成人”的家庭教育观、“成绩重于成长”的学校教育观、“成就决定成败”的社会教育观,为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二、扩大高等教育容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层次
创新人才从哪里来?主要是从高等学校培养出来,从接受高等教育的_中产生出来。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强国的“龙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XX已有高等学校109所,在校生140.44万人,其中研究生15.12万人。近年来,XX高校每年有30余万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其中留在XX就业的占85%以上、非X籍占18%以上;尤其是硕博士毕业生留X人数不断增加,202x年全市高校有2.15万名硕士研究生和1882名博士研究生留X就业,成为创新人才队伍的重要生力军。着眼于打造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的要求,XX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做好提质和扩容两篇文章。
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容量。在出生人口大幅度下降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是否还要扩大容量?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目前XX高校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了设计容量,全市高校生均占地面积未达标率为46.7%,生均宿舍面积未达标率为45.8%;高职院校生均校舍面积达标率仅27%,高职院校生均宿舍面积达标率仅22%。另一方面,群众入读高等学校的意愿日益强烈,以往“中考分流”后仅一半左右的学生参加高考,如今即使入读中职的学生也要求以各种途径参加高考、入读高校,因此,近些年来,高考报名人数与出生人口数日趋接近。据此预测,在基本稳定高考录取率基础上,到2027年XX将增加20万名大学生,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60万人;到2035年增加50万大学生,在校生超过190万人。高等教育亟需扩容。
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层次。XX高考录取率虽然均保持在90%以上,但本科招生计划只占51%左右,研究生培养规模居全国第十位之后。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提升高等教育层次,扩大本科及以上人才培养规模,加大力度增设研究生学位点,创造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人才红利。加快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增设一批职教本科专业。同时,鉴于市内XX大学“一校独大”的现状,要深入实施“高水平大学196工程”,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加快打造一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和一流学科、优势特色专业,以及重点实验室等各类高水平科创平台,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更加适配的条件。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破传统、创新机制。高校要着眼于创新人才成长需要,打破学科壁垒,重组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增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产教融合,促进科研创新的实践协同,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把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实施,坚持落实教学中心地位,完善专业标准,保障教学强度,严格学业管理,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大学期间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能。
三、延展教育服务范围,健全创新人才终身发展培养机制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靠学校教育,但又不能仅仅限于学校教育,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