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年,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未来产业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地方发展路径逐步清晰。展望202x年,我国未来产业的发展态势将保持向好向优,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将继续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并针对细分领域制定更为具体和精准的政策,促进未来产业繁荣发展。
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国未来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培育力度需进一步加大、部分前沿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产业发展存在不确定因素,应在产业体系、市场主体、前沿技术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未来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对202x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地方政策体系建设将进一步落实
202x年按下了我国未来产业培育的加速键,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相关政策,纷纷加快布局未来产业。
在未来产业总体政策方面,北京市出台《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要面向六大领域二十大方向,打造未来产业策源高地。XX省出台《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先发展未来网络等9个创新基础良好、成长较快的未来产业,培育发展量子信息等6个力量尚在集聚、远期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江苏省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重点发力未来网络、通用智能、前沿新材料 ……略…… 城实验室牵头打造的科技基础设施—面向6G空天地全场景宽带无线通信环境科学设施(简称“鹏城鸿雁”)一期正式上线。
展望202x年,国家和地方将围绕未来产业重点赛道和方向,加快形成未来产业培育的创新模式。在国家层面,一是将强化“揭榜挂帅”任务的科学合理评估,及时发布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第一批)入围揭榜单位。二是将建立健全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分批次、分领域协同推进机制,同步加快布局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揭榜挂帅”的相关工作,引导地方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推动特色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发展。
在地方层面,需要围绕“揭榜挂帅”任务,出台一系列配套激励政策,打造面向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的政策组合拳,积极推动关键领域技术实现新的突破。
(三)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安全治理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202x年,在推动未来产业标准化与治理强化方面,我国在量子信息、元宇宙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学技术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x─203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量子b_m通信网络架构》(YD/T4301-202x)、《量子密钥分发(QKD)网络网l管理技术要求第1部分:网l管理系统(NMS)功能》(YD/T4302.1-202x)、《基于IPSec协议的量子b_m通信应用设备技术规范》(YD/T4303-202x)三项通信行业标准落地实施。全国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78)发布《量子计算术语和定义》,规范了量子计算通用基础、硬件、软件及应用方面相关的术语和定义;为推动元宇宙标准化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元宇宙标准化工作组筹建方案(征求意见稿)》。
在知识产权方面,202x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键数字技术专利分类体系(202x)》,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新兴数字产业和前沿技术领域,重点选取人工智能、高端芯片、量子信息、物联网、区块链、工业互联网和元宇宙等七类关键数字技术,明确技术边界并划分技术分支,构建技术分支与国际专利分类的参照关系,对关键数字技术专利发展状况进行宏观统计监测。
在安全治理方面,202x年8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风险。
展望202x年,针对未来产业相关重点领域,统筹发展和安全已成共识。一方面,国家相关部委将联合地方进一步加快政策安全治理工作,鼓励支持国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未来产业国际标准制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立细分领域未来产业技术和产业联盟,推进国际标准化活动及标准研制工作,推广我国优势技术标准,提高我国在未来产业关键领域中的规则制定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加快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知识产权布局,并针对未来产业基础共性、行业通用等标准规范,加快在重点领域成立行业标准组织、产业联盟,积极主导和参与重要标准制定。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市场培育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随着未来产业_不断优化,我国先进通信、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的企业纷纷开展新一轮战略布局,但仍存在产业主体不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腾讯研究院202x年7月发布的《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202x—构建未来产业竞争力》显示,在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制造、未来空间和未来生物六大领域中,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多数企业的人员规模都在200人以下,且以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为主,缺乏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从投资次数分布情况来看,未来产业在初创阶段和风险投资早期的企业占比较高,占到获得融资且未上市企业的3/4以上,表明大量未来产业企业仍属于发展初期。天眼查发布的202x年上半年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情况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天使轮、A轮及战略融资事件数量总和超过人工智能产业总投资的50%。此外,相关央企虽然已开始布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但仍处于技术论证和场景前期验证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市场化规模,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部分前沿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未来产业高度依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目前,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依然不足,科研成果到市场的产业化路径仍有待完善。一是科技研发投入比较低。我国部分企业对基础研究投入的贡献度低,仅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