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深化人才_机制改革,以“人才聚能”行动为抓手,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思路和方法,探索构建“一核两翼四驱动”人才工作新体系,即坚持以党管人才为核心、围绕内外协同“双循环”、打出引才、育才、用才、爱才“四驱”联动组合拳,人才工作感知度、实效性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一核”引领,明确标靶聚合力。我市坚持以党管人才为核心,紧紧围绕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和管服务职责,抓住影响全局和人才关注的重大问题,加强宏观协调,注重统筹谋划,突出改革创新,狠抓督促指导,着力搭建起人才工作“四梁八柱”,不断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有形有影、有感有效。一是优化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人才政策牵引作用,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人才政策修订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的若干措施(试行)》等政策措施,不断健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力推动人才政策由“广覆盖”向“精聚焦”延伸,围绕全市重点领域个性化需求,赋予行业主管部门人 ……略…… 15条,跟进开展“高校博士我市服务”和“联企入校”两大攻坚破难专项行动,精准引进15名博士人才进行入企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合作或课题研究16项,研发连翘功能茶、桑叶挂面等新产品、新配方9个,帮助企业破解生产、技术等方面难题17个,开展专利申报4个;由市级领导带队,组织30家企业分赴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全省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沟通对接,为企业解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运用等实际困难需求153个,达成合作意向7项。二是校地合作增动能。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联动推进,先后多次举办重大赛事活动,吸引国内外270余所高校、570余支团队、万余名师生走进我市、了解我市、推介我市。主动赴北京、上海、江苏、吉林等省市60余所高校举办“人到全省好风光”专场宣介活动,与500余名高校学子达成就业意向,吸引1.5万余人来我市开展实习实训和国情研学活动。聚焦全市耐火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常态化举办行业领军人才“我市行”活动,邀请相关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入企服务、出谋划策。创新开展“农大学子‘我市行’”活动,吸引261名农大学子奔赴乡村振兴一线,提出意见建议260条,其中,平定县东山村“鹅鱼共养”、西红柿饮料包装生产线配置等12条建议已采纳落实。
(三)“四驱”联动,优化人才生态。我市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精准引才、精细育才、精心用才、精诚爱才,打出引才、育才、用才、爱才“四驱”联动组合拳,持续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内力”和外地人才汇聚“引力”,构筑起人才“回流+环流”新态势,全市人才生态持续优化。一是聚焦需求精准引才。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和民生服务需求,编制“我市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打造驻外人才工作站、“双招双引”工作站、学子归巢工作站31个,招募“校园引才大使”82名,不断延伸人才引进触角。创新实施“带编入企”引才新模式,拿出事业编制为企业引进硕士以上人才7名;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人才集团,面向全国猎聘19名企业高管,集团年度营收达到3700多万元,迈出人才服务保障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新步伐。202x年,刚柔并济引进包括2名院士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280余人,建成高固碳芒草和生物质新材料基地2个、土壤研究院1所,推动徐明岗院士工作站落地我市。二是挖潜提能精细育才。以实施英才计划为牵引,持续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建立“市级示范训、行业重点训、县区兜底训”三级联动人才培育工作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育效能。成立我市工匠学院、富硒农业产业研究院等,开展科技、技能、医卫、社工、农技人才“培育提升”专项行动,累计培训人数达到16000余人次。先后命名表彰40名“我市工匠”、41名“乡村工匠名师”。大力推广“订单式”人才培育新模式,依托我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为全市10余家企业培育技能技术人才500余人。在全市“一本两专”和中职院校实施“双证工程”,鼓励在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提升就业“硬实力”,受益学生达到1.2万余人。三是搭台压担精心用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是基础,“用”是目的,注重用经营性思维释放人才最大效能。创新建立省派科技博士服务团“项目领题”和“结对带徒”工作机制,挂职博士先后牵头承办重大活动2项,争取各类资金8000余万元,指导13家企业获评省级示范试点。积极推动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先后开展“百名人才进百村”、科技特派员和科技副总选聘等行动,202x年,选派332名技术人才“进村入企”开展服务,解决难题101个,帮助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135项,助力企业和农民增加收入3023万余元,产生了“种下一棵树,成长一片林”的示范效应。我市《向人才存量要发展质量 育用联动破解中小城市人才发展困境》案例,在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评选活动中获评“最佳案例奖”,是全省唯一获评此奖项的案例。四是贴心服务精诚爱才。大力开展人才暖心服务行动,实施人才服务“五个一”工程,为各类人才提供交通出行、子女入学、人才公寓、文化休闲、补贴补助等17项专属服务,不断健全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创新实施“新生免费游我市”活动,1万余名新生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