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写作提升 > 写作技巧 > 某乡镇关于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典型经验交流汇报材料 >

某乡镇关于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典型经验交流汇报材料

   一、高位推动,凝聚合力,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机制

  我镇始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工程,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原则,探索形成“三全三化”推进机制。一是全链条统筹谋划。成立由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整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力量,编制《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五年规划》,将全镇6.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纳入项目库,分年度实施“提质改造”。二是全方位资源整合。创新“上级资金+社会资本+村集体自筹”多元投入模式,2025年累计整合涉农资金8200万元,吸引农业龙头企业投资3600万元,通过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券融资1.2亿元。三是全过程群众参与。建立“村党支部提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项目理事会监督”的群众参与机制,在项目规划阶段组织村民代表实地踏勘,在建设阶段组建村民质量监督小组,确保工程符合群众需求。例如,在土地平整工程中,通过村民议事会调整设计方案,保留田间百年古樟树12棵,优化灌溉渠线路3.6公里, ……略…… ”等亲子项目。建成稻米加工透明工厂和农耕文化体验馆,游客可参与古法舂米、现代智能加工对比体验。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发“稻田艺术节”“丰收马拉松”等节庆活动,年接待研学团队1.2万人次,带动民宿、餐饮等增收800余万元。创新“稻田认养+电商销售”模式,认养客户可通过小程序追踪稻米生长全程,新米上市即实现订单销售,优质稻价格较市场价高出40%,户均增收突破5000元。

  通过科技深度赋能,我镇高标准农田亩均综合效益提升32%,真正实现了“建一片、成一片、富一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

  三、改革破题,机制护航,激发高标准农田长效新动能

  针对高标准农田"重建轻管"顽疾,我镇以机制创新破局,构建"建管运"全周期保障体系,激活可持续发展动能。

  一是构建"三位一体"管护矩阵。创新"镇级平台统筹+村级专班执行+网格员包片"立体化管护模式。组建镇属农业设施管护公司,统筹全镇68名管护人员,实行"片区负责制+绩效考评",确保灌溉设备、田间道路等设施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村级成立由种粮大户、退役军人组成的15支护田队,配备无人机巡查设备,实现"日巡查、周报告、月检修"。建立"田长+网格员"责任体系,126名网格员人均包保50亩农田,承担"设施监护、用途监管、环境监督"三责,今年已制止违规取土、破坏界桩等行为23起。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排灌系统、电力设施进行年度"体检",发现隐患48处并全部整改。

  二是"大托管"撬动经营变革。由镇属国企与1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成立"金穗农业服务公司",对2.8万亩高标准农田实行"全流程托管"。创新"六统一"服务模式:统一采购优质稻种降低成本12%,统一机械化作业提升效率35%,统一配方施肥减少用量18%,统一病虫害防治实现绿色防控全覆盖,统一烘干仓储降低损耗5%,统一品牌营销溢价20%。在托管核心区,水稻亩均成本从1320元降至1140元,亩产从550公斤增至700公斤。与省供销社合作建设"为农服务中心",提供耕、种、管、收、储、销全产业链服务,吸引小农户托管土地1.1万亩。

  三是利益联结催生共享红利。构建"保底租金+超额分红+务工收入"多元增收机制。农户土地流转金每亩800元,超产部分按"四三三"比例分红,今年核心区亩均分红达650元,最高分红农户获1280元。村集体通过入股托管公司、参与收益分成,12个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35万元,其中红旗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建立"农时用工蓄水池",优先吸纳脱贫户、低收入_参与田间管理,日均用工量达80人,人均年务工收入超2万元。

  四是风险防控筑牢发展底线。设立500万元高标准农田灾害保险基金,构建"政府保基本+商业保补充"双保险体系。对农田设施投保财产综合险,对水稻种植投保完全成本保险,亩均保费补贴后仅15元。今年"7·20"暴雨后,保险机构3天内完成定损,赔付受灾农户32万元、设施维修款18万元。建立风险补偿金制度,从托管收益中提取5%作为风险储备金,已累计积累资金260万元,可抵御中等灾害风险。通过机制创新,我镇高标准农田设施使用年限延长40%,经营主体持续投入意愿提升65%,真正实现了"建设一片、管护一片、受益一片"的良性循环。

  四、共治共享,多维提升,绘就高标准农田惠民新图景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实现了耕地质量的跨越式提升,更催生出经济、社会、生态效能的裂变效应,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立体画卷。

  一是粮食产能实现"三级跳"。项目区通过"地力提升+良种良法",推动粮食生产向优质高产转型。耕地质量等级从建设前的4.2级跃升至2.9级,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6%,高出全县均值1.1个百分点。在永丰村核心示范区,水稻亩产从480公斤突破至650公斤,刷新全镇纪录;通过轮作模式推广,冬闲田利用率从35%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